1996年,加拿大人Tyler Brûlé在28之齡創辦了《Wallpaper*》。雜誌在當時全球出版界形成一股旋風,其設計、攝影、世界觀、簡約、優質的生活態度、對物質生活的品味追求,很快就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語言,成績被肯定兼獲獎無數之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雜誌很快就被當時美國最大出版集團之一 Time Inc.總編輯Norman Pearlstine相中,於1997年以160萬美元收購了《Wallpaper*》。Brule留任雜誌總編輯至2002年,及後全身投入品牌顧問公司Winkreative的工作。2003年開始其於英國 《Financial Times》的個人專欄Fast Lane,進一步吸納層面更高更廣更富裕的信眾,為他理想中的下一本雜誌打好基礎。2004年重返電視界為BBC4製作及主持媒體節目《The Desk》。
2007年2月,《Monocle》正式面世。
《Monocle》
一年不過出刊十期,但影響力都高得驚人。他把雜誌編成品味聖經,每年進行的「生活品質調查」,更讓國際都會斤斤計較排名,並視為評定「城市競爭力」的重要
指標。他看似難以親近,總是一襲素衫、設計簡潔的粗框眼鏡,鑑賞生活的品味,令全球無數潮人瘋狂追隨;對於探索世界,一向特立獨行,引領時尚。他絕對有資
格被稱為全世界最Cool的男人。《New York Times》曾將他譽為時代先驅,盛讚他擁有引領潮流的魔力。
他搞Marketing,客戶從頂級奢侈品LV到三星,從巴西Rio到曼谷,都搶著向他要Idea。英國《衛報》曾經專訪Brûlé,報導的標題就是「賣出世界的男人」。
Brûlé的父親是加拿大著名美式足球員,在60年代末期成為明星職業球員;或許是遺傳了狂野不羈的運動員基因,又或許是家境,讓Brûlé從小就遊遍世界,特立獨行、不受拘束,成了他最鮮明的性格特色,十四歲那年,他的志願是電視新聞記者,因為能隨時到世界各地採訪,每天看見不同的故事,我覺得這種工作太吸引人了!從此,記者就成了Brûlé的志業,一直到現在,他還是在做類似的事。1989年,大學還沒畢業,他就從加拿大移居倫敦,考進英國BBC廣播公司接受記者訓練,兩年內當上新聞倫敦分部主管。先後任職於《衛報》、《Vanity Fair》等媒體。1994年,年僅26歲的他,更毅然辭去穩定工作,轉為自由作家,接受德國《焦點》雜誌委任,前往內戰正值高峰的阿富汗,報導無國界醫師組織活動。
抵達當地不久,Brûlé乘坐的吉普車遭遊擊隊襲擊,他的肩膀及胸口中了三槍,其中一顆子彈差點貫穿心臟。儘管幸運撿回一命,他卻因神經受損,左手喪失部分功能。
大難不死,談及這場幾乎斷送性命的意外,他說,「你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感受生命,因為人生只有一回;但我比較幸運,我有兩次機會。」的確,這場意外雖使布魯雷的戰地記者生涯夭折,卻也讓他從此走上了更精采的「第二段人生」。
當時,臥病在床百無聊賴的他有機會大量閱讀。由於從小就對建築興趣濃厚,他幾乎看遍時尚與室內設計雜誌;但這些雜誌卻讓他覺得俗不可耐。
他試著抽離思考,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朋友、房產、旅遊各地探索世界?也許該有一本雜誌能夠一次實現這些願望?」他決定把天馬行空的生命力,放逐在一塊看似受限卻又無邊無際的疆域,搞一本雜誌。
康復以後,Brûlé在1996年利用小額貸款,創辦了《Wallpaper*》。這是一本前所未見的雜誌,透過別出心裁的創意設計並介紹居家裝置,在出版界掀起一股旋風,甚至形成一種代表90年代物質生活品味的文化語言。雜誌的成功,更讓布魯雷在2001年以33歲之齡,獲頒英國雜誌編輯協會「終身成就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
短短一年,這本急速躥起的雜誌,被媒體巨擘時代華納看中,以163萬美元價碼取得經營權,並留下布魯雷擔任編輯總監。
原以為在華納資金注資下,《Wallpaper*》更能後顧無憂地向外拓展,誰知個性不受拘束的Brûlé與股東會不斷發生摩擦,雙方最終走上拆夥。Brûlé在2004年決定離開一手創辦的《Wallpaper*》,並簽下30個月內不得經營媒體的競業條款。
被迫離開熱愛的媒體,Brûlé只好專心經營另一家他創辦的行銷公司Winkreative。憑著《Wallpaper*》闖出的名號,Winkreative獲得Blackberry、Hermes、BMW等品牌的信任;替破產的Swiss AI重建形象,更證明他的品味及敏銳的市場眼光。
只是,他始終無法忘情媒體,條款期滿後,他躊躇滿志地準備重返這片他自小夢想的戰場,這一次,他的野心更大,想要創辦一本既能報導國際趨勢,又能增進生活品味,也就是結合《Economist》與《Wallpaper*》的雜誌──《Monocle》。
Brûlé帶著這個構想,四處尋求創投基金支持,然而時代變了,在紙媒體市場逐漸被網路與新媒體瓜分之際,所有人給他的答案都是:這個構想很不錯,如果能在網路上運作、增加網站流量,那就太正了。
獨鍾傳統媒體的Brûlé,絲毫不在意這些忠告,最後自己找上西班牙、澳洲、瑞士、日本等地的投資人,共同創辦每年出刊十次的《Monocle》。自2007年月創刊以來,雜誌發行量以每年30%的速率成長,2014年每期發行已逾十五萬本,穩定的銷售量與良好的口碑,讓當初質疑沒有網路就沒有希望的人們啞口無言。
他一點也不在意所謂的Social Media,如果你把一些爛文字放在一堆廢紙上,人們為什麼會想買?但如果你傳遞的是一些能增進紙本品質的文字,讀者不想蒐集,才會令人驚訝。雖然新聞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人們需要閱讀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不僅如此,《Monocle》更重視以在地觀點進行城市調查報導,報導這世界上發生的所有重要事件,《Monocle》的存在,就是要讓讀者透過一本雜誌,看遍世上所有精采的景致。
台灣的GQ Business佩佩及團隊,香港MagazineP的Peter Wong,您們加油,假以時日,你們就是華文界的《Monocle》+《Wallpaper*》+《Economist》,十卜十卜。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