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統一、統一超雙雙停牌究竟為哪樁謎底終於揭曉:答案是讓出上海星巴克股權,通吃台灣星巴克股權,「一讓一吃」的股權交易,統一集團帳面獲利三百三十多億元,終結了代理商統一集團,過去在兩地與品牌商星巴克,五十對五十的合資經營模式。

這筆股權交易,用夫妻關係形容,便是合作雙方從共處一室走向分居狀態。自此,上海星巴克由美國人管轄,台灣星巴克則交台灣人繼續耕耘,各擁一片天地,而這三百多億元的「獲利」,則有那麼點「贍養費」的味道,是星巴克總部回報統一集團,以品牌代理商角色,過去17年在上海替這家美國公司,開出近1300家店的功勞和苦勞。

究竟這筆「贍養費」,到底拿得漂不漂亮?真的如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所言,進行「管理上的分工」?畢竟這是別人閨房的夫妻事,我既非其各自的親友團,自也沒打算討論。不過,我倒是想談談這宗商業交易個案背後,對做為「台灣最大流通零售集團」的統一超,帶來的以下三方面劇烈衝擊:

首先,是不能不面對的「服務業品牌代工」宿命。

眾所皆知,去年總營收達兩千一百多億元的統一流通集團,是靠專營「服務業品牌代工」,登上台灣服務業的第一把交椅,自創的服務業品牌不是沒有,如康是美藥妝店和賣炸雞的21世紀風味館(你怎麼可以沒聽過這家?),但經營規模實在不大,以該集團自主品牌成績最亮眼的康是美為例,根據統一超年報資料顯示,去年營業收入恰突破一百億元,遠不及半個上海星巴克的營收規模。

因為品牌不是自己的,或稱之為品牌代理商的「服務業品牌代工」,為人作嫁,便是其必然宿命。因為,代理商若做不好砸了招牌,品牌商母公司一定看不過去,肯定拔掉你經營權;但要是做得出色獲利豐美,他更是看不過去,因為既然這麼好賺當然我自己來就好了,今天的上海星巴克,或當年南僑集團代理哈根達斯冰淇淋到台灣,皆是如此,做得好或做不好,下場都是要交回給宗主國的。

當然,也有像7-Eleven,所謂「永久授權」給統一集團在台灣使用這塊招牌,然而,就算統一超把7-Eleven做到世界第一,一旦想將成功經驗輸出海外市場,卻還是都得聽命7-Eleven總部,它只給你做上海市場,就只能乖乖耕耘大上海,命運前途操不之在統一。

第二層要談的,是更麻煩的議題,牽涉到從統一失去上海星巴克這個個案中,看到統一超集團,因主要品牌都採代理型態,海外市場一旦母公司開口想拿回自營,根本沒得商量的情況下,這個台灣第一大的服務業集團,是否會成為走不出台灣一地,坐困美麗寶島的山大王?


翻開統一超最新年報,略做估算,在失掉上海星巴克這筆年營收兩、三百億元的境外營業收入之後,如今統一超營收來源,八成幾乎都在台灣,海外最主要僅能靠菲律賓7-Eleven支撐,至於山東統一銀座百貨、成都統一量販、深圳康是美等自主品牌,則一直成不了大氣候。

統一超身為台灣服務業龍頭,無法往外走找到新戰場,這一點實在令人有些憂心。台灣服務業成熟至此,當然有大舉輸出海外市場的能耐和機會,本(1550)期《商業周刊》報導的85度C,過去十年早已相繼到中港、澳洲和美國開店,目前在海外有將近600家門市,比台灣的410家還多,今年85度C品牌的上市公司美食達人,來自海外營收預估將占到近八成,顯示對台灣的服務業來說,真正戰場其實是決戰境外!

第三件事要看的,則是統一超在失去中國咖啡市場的發球權之後,下一步的擴張策略。畢竟,身懷三百多億「贍養費」還是很撩人的(我是說財務數字啦!),服務業做品牌代理未必不好,用目前當紅的平台經濟語言形容,「當媽媽桑就好何必搶扮頭牌」。

至於,目前手頭現金滿滿的統一集團大家長羅智先董事長,究竟是會拿這一大筆錢,痛砸服務業自主品牌,擺脫命運老操之在別人手上的代理宿命;還是啟動大併購,狠取更多、比星巴克更大的品牌代理生意,這不只牽涉統一超這家公司的轉型策略,更將示範給台灣服務業的是,這一行當老大哥的經營智慧。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page.aspx?id=32759&p=0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