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理財專家都告訴你要長期投資,但這種長期投資是盲目的,可說害人不淺。有些公司會被淘汰消失,有些行業會淡出國家產業的主流結構,因行業衰退而消亡。





美國在線

11年前,美國在線是這個國家大多數人的互聯網門戶。正是因為如此強大的實力,美國在線才能夠站出來,收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公司時代華納。交易在2000年1月敲定,總規模超過了1600億美元。在交易完成的時候,新公司的名字叫做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兩者的地位不言而喻。不過,為了讓這一交易能夠通過管理機構的審查,他們也拆分了相當規模的業務。然後,伴隨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以及業界競爭局面的日趨激烈,美國在線的好運氣徹底消失了,這支股票的價格一跌再跌。投資者開始咒罵,這是美國企業購併史上迄今為止麻煩最多,失敗最慘重的交易。其後的發展是,時代華納迅速成為合併後新公司的主體,現在他們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徹底拆分美國在線,讓這一麻煩的根源回歸股市,由投資者來決定他們的命運。





Napster

范寧創造的Napster在2000年1月時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這一網站和其文件共享服務不斷地登上大小媒體的頭條,不必說,也引起了唱片業律師們的注意。Napster允許用戶免費下載數碼音樂,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幾乎徹底扼殺了唱片零售店,讓唱片行業走到了崩潰的邊緣。最終,唱片行業的律師迫使Napster關了張。問題在於,他們不可能制止所有的文件共享行為。許多其他的服務相繼興起,其中一些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好在,蘋果(AAPL)最終成為了唱片行業的救星,以他們的iPod和iTunes重新獲得了文件共享領域的控制權,至少他們還樂於讓唱片公司分享自己的一小部分利潤。

Napster原本打算將部分餘下的資產出售給貝塔斯曼,但這一計劃於2002年被破產法庭制止了。一家成人娛樂公司最終從破產法庭買走了這些資產,但是Napster的名號最終卻歸了Roxio Inc.,後來又轉到了百思買(BBY)。



 

家用縫紉機:蝴蝶夢

曾為中國家庭標誌性的「三大件」之一,家用縫紉機行業因生活方式變化而幾近全軍覆滅,中國百姓30年前的「蝴蝶夢」,如今已成記憶中的「夢蝴蝶」。

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國百姓在「穿衣」方面的消費方式主要以買布裁衣或自縫自補為主。加之,在自力更生的產業發展模式驅動下,由此應運而生了龐大的家用縫紉機產業。時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年產量達到1286萬台, 成為當時世界家用縫紉機最大的生產國。



在自給自足的消費理念倡導下,縫紉機成為當時中國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風靡一時,家庭普及率一度超過50%。

在上億個家庭的巨大市場孕育下,在眾多縫紉機生產廠家中,上海成為中國縫紉機主要產地,約占全國累計總產量的50%,占中國縫紉機總出口量的 80%。其中,「蝴蝶」、「蜜蜂」、「飛人」等成為最暢銷的品牌。

當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大潮湧來,縫紉機產業向民營企業放開。進入1990年代,卻也受到市場經濟的猛烈衝擊。

但讓蝴蝶折翼的致命一擊卻是,產業與市場的雙巨變。中國人的消費方式日趨成衣化,由此伴隨成衣工業的迅速崛起,隨之而來的作為生產工具的工業縫紉機需求大幅上升,而家用縫紉機市場迅速萎縮,幾近消亡。

在1980年代末,國家取消對廠家的價格補貼之後,這些氣息奄奄的昔日黃花頓時香消玉殞。





照相機:海鷗

中國照相機工業的崛起是建立在仿製基礎上,整個行業並未形成創新思維和能力,而是天然走上「跟隨仿製上規模」的循環。在外國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時,「百鳥爭鳴」遭到肅殺。更可惜的是,兩隻「國鳥」在數碼浪潮中栽入海底。

在1950年代的中國,伴隨百姓生活漸趨穩定,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不斷進步,加上為了滿足政治、軍事的需要,國家提出發展照相機工業。

在當時,照相機號稱「中國工業水平試金石」。一台照相機的產出,堪稱舉全國之合力。後來興盛的海鷗相機的前身,中國的第一台國產照相機,主體部分是由中央商場鐘表維修工與照相機店技術人員仿造,鏡頭由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設計,鏡頭加工則委託給了上海吳良才眼鏡廠。

各行業的通力協作,造就了上海照相機廠的輝煌。海鷗照相機自面世起,就一直成為照相機行業的領頭雁。海鷗曾出品過一系列型號的相機,從最初雙反 4型到鼎盛時期的DF系列,多次獲得國家級榮譽,成為當時最暢銷的品牌。而DF系列更是在1980年代風靡一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要憑票供應。

1983年,與「海鷗」本為同根生的「鳳凰」品牌於江西面世,並且後來居上,在產品品種和質量方面一躍成為國產照相機中的佼佼者。至2000年 1月,這支被稱為「中國光學行業第一股」的上市公司,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從2%上升到8.33%,緊隨奧林巴斯、佳能、理光之後,位居國產照相機之首。

1984年10月,全國照相機總產量首次逾越百萬架大關,達到126.72萬架,比上年增長34.23%。但同年,商業部從日本進口中高檔照相機也達20萬架,國外照相機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到1985年,由於國外照相機突然大舉進入和國產照相機技術進步緩慢等原因,曾暢銷20年的海鷗DF120出現嚴重滯銷,年底產線全面停產。這是對國內照相機工業的一次重大打擊,海鷗及其夥伴們驚奇地發現,其井底之蛙妄為尊的地位已然動搖。

與縫紉機行業不同,中國照相機工業的衰敗,並非因市場萎縮。恰恰相反,市場呈現出幾何倍數的增長。而進入21世紀,從傳統膠片照相機到數碼相機的轉變,則不僅是簡單的「產品升級」,而是一場數字化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照相機由家庭奢侈品向家庭必備品轉變。這本應給中國照相機企業創造一躍而居世界一流的絕佳機遇。

但是,國內沒有一家企業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因為它們沒有「時刻準備著」。進入2000年,無論是海鷗還是鳳凰已現危機,在數碼浪潮中,鳳凰至今沒有數碼相機問世,海鷗在1998年研發出了D33型號之後,亦再不見產品投放。時至今日,國內沒有一家數碼照相機立市。

1970年代後期是中國照相機工業崛起的時期。只可惜,這種崛起是建立在仿製的基礎上,亦步亦趨,整個行業並未形成創新思維,更為立足於自主創新,而是天然走上「跟隨仿製上規模」的循環。

最大卻非最強。1989年,因國內市場疲軟,中國照相機廠商陷入暫時困境,由此成為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要求合資的最佳理由。至1996年,國內相機生產廠家有37家關停並轉,僅餘海鷗與鳳凰兩家。「百鳥爭鳴」遭到肅殺,可惜兩隻「國鳥」也未能騰飛。

https://ckfstock.blogspot.com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