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财政部长宣布,大马4家手套厂商捐款4亿令吉,协助国家抗疫。可能有人会这样想,相比于疫情为它们带来的利润,这一个数目算什么?但换位思考一下,一双丁腈手套才卖得3毛钱左右,要筹集4亿令吉,需要卖出13亿个手套,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最近与行内人士交流后,加深了我对手套业的认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虽然大马是最大的手套出产国,为全球提供65%的手套,但身为国民,我们对手套业的认知却未必比外国人多。

 1980年代,爱滋病在全球蔓延,医务人员对手套的需求激增。据《纽约时报》报道,医院的需求一年内翻了三倍,手套供不应求,价格随之暴涨,一双手套卖接近1令吉。

相比于发达国家,大马有廉价的劳动力,充足的手套原料,这些条件促成了手套业的崛起。所谓的大马手套四大天王公司,包括Top Glove、Hartalega、Supermax和Kossan,它们都是在这期间创立的。

往后的日子里,每一次有疫情爆发,手套公司的盈利都会提升,很容易给人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感觉。其实,手套市场竞争激烈,厂家面对各种挑战,包括人手不足;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严格;手套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在1990年代,全球手套制造商有超过200家,20年后幸存下来的仅有45家。

许多人以为手套的原料是橡胶,其实这仅限于乳胶手套,由于有些人穿戴乳胶手套后,有皮肤敏感的症状,他们开始转用非天然橡胶手套。但其实,生产乳胶手套的科技已今非昔比,手套导致皮肤敏感的几率已明显的降低。Careplus Group的首席执行员(Mr Lim Kwee Shyan)认为,社会对手套生产技术认识不深,导致大家对乳胶手套产生误解。这亦是乳胶手套需求日益下降,丁腈手套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原因。丁腈手套的原料是石化产品原料合成物。当原油价格上涨,国家为收入增加而鼓舞时,手套厂家却在默默承受着成本上升对盈利的打击。

人手方面,工厂工作一般被视为3D工作(即肮脏、辛苦、危险),国人对它不太感兴趣,这为员工需求量特别高的手套厂带来挑战。据《金融时报》,虽然Top Glove拥有1万9000位员工,但它仍然面临员工短缺的问题。

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工厂唯有依靠外劳,至少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工厂员工多,管理层的挑战也变多。近期,美国海关因为外劳议题,对Top Glove下扣留令。在手套的世界里,生产要快,价钱要便宜,产品质量要高,员工的利益也不能少。

由于手套厂的工人多,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种低技术产业,但其实不然。Top Glove每年花的研究费用高达6000万,占公司盈利的12%,此数目还在增加。该公司的创办人丹斯里林伟才博士指,该工厂除了雇用专业人才,还有本身的全职医生、牙医、护士、药剂师和医务助理。Careplus Group的规模虽然不及Top Glove,但该厂也有本身的电脑程序员团队,生产过程还运用了一些基本的人工智能等高科技。

在大马四大手套公司,Top Glove与Hartalega已被列在KLCI指数内,Supermax与Kossan Rubber的股票也深受投资者的爱戴。在疫情中,手套股成为大马股市的一个重要支撑。展望未来,若手套厂可以继续走向自动化,极力做研究与研发,它们将能为大马带来更多的高技术就业机会。大马手套业因病毒而生,因冠病疫情而一举成名。疫情后,手套需求会否急速下降,手套业会否面临严峻的挑战?答案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多年来,手套业一步一脚印的走了过来,即使遇到新挑战,它们也会一步一脚印地走下去。大马曾被誉为 “橡胶王国”,后来它的地位被泰国和印尼超越了。一场疫情后,大马重回了国际舞台,这一次,它的身分是 “手套王国”。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作者张晋玮
#20201116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