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最新的聯儲局褐皮書(聯儲局的經濟報告)顯示9月至10月中,經濟活動有輕微下降,工資與物價也有上升壓力。由於市場上的需求還好,生產商把成本轉價到消費者身上,造成通脹。

關於如何向3.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融資,原本一直說要加企業稅,也是拜登競選總統時所說的由21%的企業稅加至26.5%,最新消息傳出可能會擱置這個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可能向富人與回購股票企業徵稅。富人稅已經討論一段時間了,看來實行的機會越來越大,但是向回購股份企業徵稅,這個是新的稅頂。

美股派息會再向投資者抽稅,所以有些企業,最出名是畢菲特的巴郡,為了避免雙重徵稅,所以從來不派息。賺到的利潤,不斷再投資及部份透過股票回購回饋投資者。

過去十多年,美國上市企業高層透過stock option 作為薪酬的一部份十分普遍。行使stock option 會對股份有攤薄作用,所以企業很流行進行股票回購,一方面一般對股價有正面幫助,另一方面可以有反攤薄效應。如果真的落實股份回購稅,究竟對美國股票市場有什麼長遠影響?這個值得注意。

耶倫預期美國明年恢復充分就業,疫情前的失業率是3.5%,現在是4.8%,而疫情時失業率最嚴重是十多個百分點。耶倫最近也承認美國勞動力人口減少,包括有部分人提前退休。

就算將來失業率跌回3.5%,即是名義上的充分就業,但是用勞工人口就業的實際數目來看,其實不是真的恢復充分就業,因為實際的就業人口比疫情前減少了,對經濟上有一定傷害。長遠來說,美國需要引入移民,延長退休年齡,增加出生人口,及科技需要進步等等,才能真正再增加總勞動力。

聯儲局官員最近也承認勞動人口實際減少的事實,他們說勞工短缺情況可能要等到教育、托兒與公共衛生措施改善後才會有所改善。現實上,也有可能有一班人選擇在家炒賣股票或加密貨幣等,而不肯上班。

勞工市場供應不足,正在衍生一個更大的問題。勞工供應少了,但是勞工市場需求恢復得還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工市場的議價能力慢慢回到勞工身上。美國有報道指10月份已經有超過10萬工人發動罷工或是威脅會作罷工行動,這是近年罕見。

這個罷工風潮,各行各業也開始出現,因為隨着勞工的議價能力增加,他們透過罷工爭取更好的待遇。一般市民在生活上正面對著日益嚴重的通脹,如果不爭取足夠的待遇改善,實質生活質素便會變差。

除了美國,澳洲也有三大快遞公司,共數千名員工集體罷工,例如很出名的FEDEX。快遞行業的需求比疫情之前更大,因為隨着封城等措施,令到過去一年網購更加普遍。

快遞工人發起罷工的原因,也是爭取更佳待遇及要求,彌補回疫情下他們的犧牲與作出的額外努力。現在需要觀察這個罷工風潮,會否影響越來越多國家。同時,罷工活動會進一步令勞工成本增加,一方面罷工期間生產會進一步受阻,另一方面雇主妥協之後,人工便會上漲。

由於現在物流成本大升,零件又短缺,原材料也上漲,再加上勞工成本因為罷工再有增加壓力,整個供應及生產成本越扯越高。

最近P&G宣布,這家專門生產家庭必須性消費品(consumer staple)的大公司, 也因為原材料與運輸成本上漲,需要上調產品價格。因為它們的產品屬於必須性消費品,價格上升難免會對通脹有直接影響,因為可以取代的空間很小。而這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加價潮可能陸續有來。

美國科技公司在過去十年也是一枝獨秀,大力迅速地發展,全球七家超過萬億美元市值公司,六家也是美國科技企業。現在看來,美國政府似乎有打算對它們作出限制,因為他們的市場能力(market power)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有關監管科企的法案,正在醞釀出台,例如最近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計劃向這些科技公司發出查詢,看它們如何收集與使用消費者有關的訊息。第一步是先了解如何收集,下一步便是立法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出現例如掠奪性定價,及數據被濫用等不當行為。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國會有計劃立法禁止互聯網公司,對各自平台上自有產品給予優先待遇,這個行為對科企理所當然,卻可能令到消費者減少選擇。

實際上美國過去幾十年也曾經出現過,打擊石油,航空,電訊等等的大型行業壟斷情況。今天是否將輪到科技企業?對投資者來說,投資於有壟斷地位的企業,當然是一大好事,但當企業透過壟斷越賺越多錢時,卻可能對整體經濟有害。有型之手(政府)往往就是在這個時候介入,打擊壟斷行為,引入更多競爭,希望對整個社會有利。

匯君每週國際財經大事完整分析(附中文字幕): https://youtu.be/2iuvzVsvOJs




https://www.cpleung826.com/2021/10/blog-post_28.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