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时薪有多少-2023

2023年來到尾聲,如常看到好些投資路上的戰友會開始為過去一年的戰績做檢討,水星熊才突然想起已經停了三年的時薪系列。

過去一年,水星熊最大的改變是從打工族變成了一隻失業熊。 除了生活地點從巴布亞紐幾內亞變成了馬來西亞,生活費用也從依賴主動收入變成了依靠被動收入。 所以想乘這個機會回顧自己退休后的時薪。

基於本身的財政年份有所不同, 不是落在十二月,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日來設定在八月,固此十二月這結帳時機基本和自己無關。 所以,水星熊通常會在這時候從時薪角度回顧自己最近一個財政年的股息收入,檢討自己的時間價值之餘,亦能在新一年來到的前夕提醒自己投資的初衷。

個人對股息的時薪演算法非常簡單不複雜, 把你的總股本收入/365日/24小時就行了。

以此方程式,回顧開始寫《時薪有多少》這個系列以來, 水星熊每年的股息時薪:

2013年:RM 1.91

2014年:RM 2.75

2015年:RM 3.97

2016年:RM 6.72

2017年:RM 6.78

2018年:RM 8.65

2019年:RM 11.19

2020年:RM 11.77

2021年:RM 14.18

2022年:RM 20.43

2023年:RM 21.55

從最後一次寫這個系列時的2019年開始回顧:2020年正值MCO開始的時期,在疫情襲擊的第一年期間,因為前景不明朗,不少公司都對現金的使用比較謹慎和步步為營,特別是銀行業,因而減少派息的情況很普遍,所以2020年的時薪增幅也只有幾毛錢; 隔年的2021年派息額有開始恢復的跡象,時薪的增加也比較正常。

而來到表現最精彩的2022年,除了部分公司的“報復性派息” ,自己也為組合做了相當大的調整,包括賣出持有多年的PBB和Panamy,把資金轉移到股息率更高的公司,所以該年也迎來了投資生涯中最大幅度的加薪,而且看回記錄,原來自己也是在該財政年賣出了一部分的FPI拿回了20多萬的資金來清還房貸,以準備在40歲前退休的計劃,即便抽離了這筆資金,還可以有創紀錄的加薪,可見那是風生水起的一年。

接下來就是重要的里程碑:工作和退休參半的2023年。 除了需要為退休資金存錢而很少把上半年的工作收入拿來投資,下半年也開始了依靠股息生活的日子,不能像以前一樣100%的把拿到的股息再投資滾雪球,所以加薪幅度也無法重現還在打工時的光輝,但能夠有一元多的加薪其實個人還是很滿意的。 不要小看每一元的被動收入加薪,其實它就相等於每年RM 8,760或每月RM730的加薪了。 而且和2022年比起來,其實也有著5.5%的加薪幅度,這可是有著不必工作也能為自己加薪的大前提,夫復何求。

如以前寫過的,雖然一般人更常以月薪來評估一個人或一份工作,然而,高薪的工作如果伴隨著緊湊的工作時間,佔用了自己絕大部分本該擁有的閒餘時間,計算下來,月薪較低但工作時間較短的工作,就“回酬”而言未必就比較不值,特別是對於能善用業餘時間來提升個人能力的人更是如此。 所以,時薪的計算往往比月薪更能看透我們的時間價值。

RM21+的時薪雖然聽起來平平無奇, 大概就相等於一位每個月做22天、每天8小時、拿著RM3700月薪的普通打工族。 不過和打工族的關鍵性不同是,股息薪水是一份我們在睡覺、旅行和玩樂途中也可以持續24小時獲得的一份時薪,想到即使在沒有工作、每天都是星期天的日子也依然可以每天獲得RM517的收入,即便失去了源自於工作的主動收入,內心依然會對生活感到無比踏實。 離開職場后的水星熊尤其能體會到這一點。

這份時薪或許無法讓水星熊過上什麼大富大貴的日子,但如毛姆所說:“我用盡了全力,才過上平凡的一生”。 人,往往急於成長,然後又哀歎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 有鑒於此,水星熊認為,與其拿自己的收入和別人比較,不如問問自己怎樣的生活才讓自己覺得最舒興。

另外,開始認真理財的這些年來的一個感悟是:做出改變的最佳時機是意識到“應該改”的時候,而不是“不得不改”的時候。

你總覺得還有時間,而這,就是問題所在。

所謂的高枕無憂,其實都是準備充分,不要在被逼上懸崖的時候,才來悔恨當初有想過但沒做過的計劃與念頭。

水星熊花了約一小時完成這篇文章,寫稿的這段時間又有了額外的RM21.55進帳,當是寫文章的稿費, 可以到華陽吃碟美味的炸雞Nasi lemak。

四十歲的退休生涯只是個開始,新的一年,水星熊想,我們都會活得更精彩。

著作網購鏈接(馬來西亞):《打工族股息路》

http://mercurychong.blogspot.com/2023/12/2023.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