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買上癮的老爸
今天要說的,是一個朋友的老爸的故事。
不久前回馬,雖然時間有點緊湊,但因為這個朋友特別積極邀約見面,所以我們共見了三次。每一次談天,都“不小心”聊到她老爸的房子。
這個朋友為人很低調,從不刻意聊起她家的產業,這幾次都是因為話題稍有碰觸,繼而被我打破沙鍋問到底,才漸漸知道她的“家底”。
這朋友是我以前在KL工作時租住在同一間屋子的前室友,很樸素、節儉的一個女生。跟她同在一個屋簷下一起生活了相當久,也見過她父母,但我就是從沒聽過她老爸投資房產(我也不確定這叫不叫投資)的事蹟。
我只知道她來自小康之家,但是奇就奇於,這個小康之家的一家五口,突然有一天說想去旅行,然後買了機票就去了歐洲遊玩一個月。
也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發現,她的家庭,其實是在小康之上。只是他們一家人,在生活上,都比一般小康更樸素節儉,所以外人(包括我)才會看不出他們的家境。
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歐洲是多麼遙遠的夢,一家子去歐洲旅遊,花費對我來說也是天文數字。那時候她的解釋是,歐洲有親戚,免住宿費,省很多。
後來我來了英國,搬離了那間我們一起租住的屋子不久後,她父親也在KL一個相當不錯的地點買了一間公寓。我回國後,去了她的公寓探望她,那也是我去過的她(應該說是她老爸)的第一間房子。
這次回國,我們約在檳城見 面,但因為她臨時有些事情要回家處理,她就直接把我載到她霹靂州S城的家裡去。我當時很納悶,你家鄉在S城嗎?她說不是,那是她婆婆家。當年她那孝順的老 爸,見小地方房價便宜,就買了一間雙層排屋讓她公公和婆婆養老。後來公公婆婆去世了,她老爸因為對那房子擁有特殊情感,就一直沒把它賣出。
那一天,當我到了她家門口,下車一看,只覺奇怪,怎麼她家門外跟隔壁屋的間隔牆被拆除了?好奇詢問,方知原來幾年前,隔壁一家人要移居國外,她父親心血來潮,就跟人家把屋子買下了。當時房市還沒掀起漲潮,一間雙層排屋,只花了他百多千。
後來我們在檳城吃晚餐,席上有一個老朋友是在檳城當房地產經紀。正當我跟其他朋友聊得興起之際,忽見她兩一直在低聲密酌,我一探究竟,方知她檳城有房子要出售,托這個朋友幫忙。
由於她目前在檳城定居工作,我問,房子賣了,你住哪裡?
她說,賣了一間,還有一間。
我當下的感覺就是:你老爸到底還有多少間房子?怎麼感覺越聊下去,那數目就越來越大?
我由衷地說,你老爸真會投資!以前我對她老爸的印象,就是一個腳踏實地,沒有太大野心的打工族。所以,現在知道原來他多年來到處買房子,收集了那麼多房子,我也感到有點驚訝。
她說,我老爸也不算是很會投資,只是覺得房價長期會上升,就買了。的確,對於炒房者來說,還得計算房價短期波動的風險,但對於這種長期投資者來說,真的是只要確定能力可以負擔,簡簡單單買入就是了。
唯一可惜的是,我發現朋友和她老爸都不太注重現金流這種東西。他們並沒有積極去找租客,更別說花心思去裝置房子來提高租金。那幾間房子,不是被空置着,就是零零散散的出租房間,而非把整間屋子出租以獲取更高的租金。
我對她說,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把可以生錢的資產放置着不去打理,根本就是資源浪費,並建議她花點時間和精力,把房子都租出去,那麼今後就會有源源不絕的租金收入了。
作為一個打工女,朋友雖比一般年輕人幸運不必供房子,但是領著一份不算高的薪水,在百貨漲價的年代,她的生活也不是過得很富裕。所以,當我跟她細數把房子都出租之後可以增加多少收入時,她也顯得異常興奮。其實她說她一直都有打算那麼做,只是缺乏動力而已。
臨回來英國前,我們在電話聯絡,獲知她幾個週末都在開車跨州奔走,旨在盡快把空置的房子清理乾淨,以便可以出租收租。
最後一次通電話時,她正在從檳城前往K城的途中。
我問她去K城幹嘛?她說還有一間房子在K城,要去清理,然後找租客。
天啊!到底她老爸一共買了多少間房子?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很多當 年買地、買膠園、買油棕園、買房子來投資的上一輩人,都沒有讀過什麼投資理財書(很多甚至是目不識丁),也不懂得觀察什麼宏觀微觀經濟,更別說什麼趨勢和 技術分析。他們擁有的,除了足以購入該資產的儲蓄,就是正確的投資心態--買入後等增值,或者獲取被動收入,而非炒這炒那的。
那個年代,資產一被買入後,通常一收就是幾十年,老人家不只晚年可以享受園地或房子帶來的收入,如果沒賣出的話,還可以把它留給子孫,到了那時候,價錢何止翻了幾十倍。
http://walkersinvestmen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