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這是一個荒島捕魚的創業故事. 謝謝這個世界許多創業冒險家讓經濟更成長…


螢幕快照 2017-04-15 下午10.54.00

上週四, 一位前同事朋友傳line說他回台灣了, 要約個時間吃飯. 在推行工業4.0的時候, 他發現台灣很多中小企業面臨接班人的資源不足與企業轉型的許多問題. 因此他現在已跳脫過去專業經理人角色, 目前主要針對台灣中小企業做經營管理顧問的業務.

哈德威很訝異這位朋友的轉型, 因為他之前都在大公司, 很難想像他會跳出來創業. 不過換個角度想, 也因為之前都在大企業上班, 也許很適合做這樣的業務.

這位朋友待過宏達電, 鴻海, 聯發科, 台積電, IBM. 哈…雖然宏達電現在落難了, 但他在宏達電任職 director 的時候是該公司的輝煌時期. 我跟這位朋友還挺有緣分的, 哈德威目前工作至今待過的兩家公司都跟他同一個單位. 我們一起出差, 曾一起背著紅酒爬上黃山(黃山的瓶裝水比平地貴五倍以上), 也一起打過至少四次高爾夫…對我來說, 他是亦師亦友, 年紀比我將近大10歲, 有很多哈德威學習的地方. 很高興他找到使命, 這個事業應該很適合他. 台灣很多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需要這樣的經營顧問來協助 “升級".

我相信台灣中小企業的升級將會帶來經濟成長, 也許這是台灣未來的機會. 這讓我想到有本絕版書 “為什麼經濟會搞砸" 的一個有趣故事, 以下是前 2 章的公開內容, 也可參考這裡:

    從前、從前,有三個男人─艾伯(Able)、貝克(Baker)和查理(Charlie)─住在一座孤島上。這裡不是什麼熱帶天堂,而是個貧脊荒島。尤其是,島上可以吃的食物非常有限,其實就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魚。

    還好,島的周圍有大量魚群,一條魚就足以餵飽一個人。可是,在這荒蕪之地缺乏任何先進的捕魚技術。這些人充其量只能跳入海中、徒手去抓水裡滑溜溜的魚。

    他們三人使用這種差勁的技術,每人一天只能抓到一條魚,勉強獲得一天溫飽。這項活動就是島上經濟的一切。起床、抓魚、吃魚、睡覺。雖然了無樂趣,但總比坐著等死好多了。

    於是,在這個超級儉樸、每天只能吃魚的孤島社會中⋯⋯
    沒有儲蓄!
    沒有信用!
    沒有投資!
    生產出來的東西立刻被吃進肚裡!完全沒有存糧,也無可借貸。

    雖然我們這三位島民住在一個原始社會裡,但並不代表他們愚笨、或胸無大志。艾伯、貝克和查理也和所有人類一樣,想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水準。可是,要做到這一點,他們每天抓到的魚必須超過一條,除了勉強維生外,還得有盈餘。不幸的是,在徒手抓魚的限制之下,再加上魚的動作敏捷,三人被困在勉強糊口的最低生活水準。

    有天晚上,艾伯抬頭望著燦爛星空,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人生僅此而已嗎?一定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是的,艾伯想要做些抓魚以外的事情。他想做一件更實穿、更時髦的棕櫚葉裙,也想有個能遮風避雨的茅舍,當然,最後他還想導演一部電影。可是,他每天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捕魚上,怎有餘力實現這些夢想呢?

    他開始動腦筋。突然間,捕魚器的構想誕生。他想出的這種設計,可以讓手伸得更遠,同時又能降低魚被逮到後逃跑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裝備後,也許就可在更短的時間內抓到更多條魚了!空出來的時間,或許他就可以開始製作更精緻的衣服、蓋一座茅舍,並且好好修改他的電影劇本。

    捕魚器的構想形成後,眼前浮現的美好前景越來越清晰,突然間,他看到了一個不用每天辛苦捕魚的光明未來。
    他決定把他的設計稱為「漁網」,並且著手蒐集製作漁網的材料。
    隔天,貝克和查理發現艾伯沒來捕魚,而是留在沙灘上,設法用棕櫚樹皮做繩子。「搞什麼?」貝克問。「你在減肥嗎?你再這樣坐在那裡綁繩子,你就要挨餓了。」

    艾伯解釋:「我想要做一種能一次捕得大量漁獲的東西。等我成功做好,我就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捕魚,而且再也不會挨餓。」
    查理面露懷疑,想知道他的朋友是否真的瘋了。「這太瘋狂了,我告訴你⋯⋯你瘋了。你失敗後,別想跟我分魚吃。不能因為我頭腦清楚,就應該被你的瘋狂一起拖下水。」

    艾伯絲毫不受影響,繼續編織漁網。
    艾伯的漁網在天黑前做好了!他做出犧牲、創造資產。

    檢視現實
    艾伯在編織漁網的簡單任務中,展現出一種能改善生活水準的基本經濟原理:他消費不足,並且在冒險!
    消費不足(underconsumption):艾伯為了編織漁網,當天沒有辦法捕魚。他必須放棄原本應該抓到並吃掉的收入(魚)。這不表示艾伯對魚不再有需求。事實上,他非常需要吃魚,如果當天沒有抓到魚,他就會餓肚子。艾伯對魚的需求跟他的兩個朋友一樣多。可是,他決定暫時不吃,以便未來可以吃到更多。

    冒險(risktaking):一方面,艾伯也在冒險,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設計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成功抓到足夠的魚,彌補當天的犧牲。很可能到頭來他空著肚子只換來一把沒用的繩子。如果他的構想失敗,也別想指望貝克和查理會分魚給他吃,因為那兩個人早已警告他正在做傻事了。

    用經濟術語來說,資產就是一項設備,它的建造目的,不是為了它本身,而是為了別的需求。艾伯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漁網,而是魚。漁網也許能幫他捕來更多魚。因此,漁網這項資產是有價值的。

    當天晚上,貝克和查理飽餐後呼呼大睡,而艾伯卻只能忍著飢餓、想著美味的魚肉。不過,他相信自己這麼做是對的,不虞匱乏的光明前途正等著他,身體上的痛苦因為這份希望而大大減輕。

    第二天,貝克和查理戲弄著艾伯的發明。
    「嘿!這頂帽子真漂亮。」貝克說。
    「戴著它打網球有點熱,你不覺得嗎?」查理接著說。
    「儘管笑吧!老兄,」艾伯回答,「等我抓到享用不盡的魚,看看誰才是得意的一方!」
    艾伯衝入浪裡,耳邊還聽得到這兩位繼續嘲笑他奇怪的新發明。

    不消幾分鐘,他已經掌握訣竅,知道如何操作這玩意兒。

    這會兒貝克和查理笑不出來了。一小時後,艾伯已經抓到當天的第二條魚,其他兩人佩服的五體投地。畢竟,通常他們得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抓到一條魚!

    由於這個小小的動作,島上的經濟將出現巨大改變。艾伯成功提高他的生產力,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件好事。
    此時,艾伯思索著這突然獲得的利益。「既然我一天就能捕到兩天所需的魚量,那麼,每隔一天,我就可以做點別的事。有無限的可能,做什麼都可以!」

    檢視現實
    艾伯的生產力倍增後,產量便遠超過基本需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其他經濟利益接踵而至。
    在艾伯決定碰運氣製作漁網之前,島上毫無存糧。由於他願意忍飢冒險,成功創造島上的第一項資產設備,進而產生存糧(為方便說明,我們假設捕來的魚不會臭掉)。剩餘產量是健全經濟的命脈。
    借鏡
    人類除外,對於其他所有生物來說,經濟學說穿了就是每日生存之道。動物必須搶奪短缺的食物、抵抗惡劣的天氣、躲避獵食者,再加上疾病的威脅和創新極端不足,只能求得基本生存(還有一點時間來繁衍後代)。人類原本也會和其他動物處境相同(我們在不久之前的確如此),但還好我們具有兩大特點:龐大的腦袋和靈敏的雙手。人類運用這兩項優勢來製作工具和機器,大幅提高了我們擷取環境資源的能力。

    經濟學家湯瑪斯.伍德斯(ThomasWoods)常喜歡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思考實驗:如果所有的機器和工具都不見了,我們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呢?汽車、拖車、鐵熔爐、鏟子、鋸子、鐵鎚、長矛等,如果這些東西全都消失,肚子餓的時候,就得狩獵、採集、種植和製造,全憑自己的雙手呢?

    不用說,這樣的生活會很艱苦。想想看,用我們的牙齒、拳頭和指甲來處理獵物,會是什麼情況!大型獵物就不用考慮了,兔子應該比較容易吧⋯⋯可是,你還得先抓到牠們才行。要是蔬菜都得徒手栽種、採收,而你連裝農作物的麻袋都沒有,怎麼辦?想想看,我們得自己製作衣服和家具⋯⋯沒有工廠代勞,甚至連剪刀或釘子都沒有,怎麼辦?

    我們徒有聰明,處境卻和黑猩猩或猿猴差不多,至少經濟上是如此。
    工具改變了一切,創造出經濟的可能性。長矛幫助我們狩獵,鏟子幫助我們栽種,漁網幫助我們捕魚。這些設計大幅提升了勞力的效能。我們能製作的東西越多,就能消費得越多,生活也會變得越富裕。

    經濟的最簡單定義,就是努力讓有限資源最大化(幾乎每樣資源都是有限的),以便盡量滿足人類的需求。工具、資本和創新,是方程式中的三大要素。
    記住,要看出經濟成長動力其實非常簡單:找出更佳方式、製造出更多人類想要的東西。這項原則是不會改變的。不管經濟規模最後變得多大,都是一樣的。

    第2章
    分享財富
    艾伯現在是創業家了,似乎前途無量。可是,島上其他人怎麼辦呢?我們是不是一手創造了非富即貧的階級制度呢?貝克和查理會不會因為艾伯的成功而受苦呢?應該不可能。雖然艾伯這麼做純粹是為了自己,絲毫沒有造福他人的意思,但他的資本仍幫助了每個人。讓我們看看這是怎麼發生的。
    貝克和查理親眼看到艾伯輕鬆抓到魚,於是想借用他發明的捕魚器。

    「嘿!艾伯,」查理說,「既然你每隔一天才使用那東西,你在忙別的事情時,借我們用用如何?」
    「拜託啦!有福同享嘛,老兄。」貝克也說。

    可是,這東西又不是艾伯不勞而獲得來的。他沒忘記他所做的犧牲,也沒忘記他們的嘲笑,而且,他還想到了箇中風險。「如果他們把我的漁網弄壞呢?如果他們不還給我呢?那我豈不是又回到原點,更別想當樹葉服飾設計師了!」

    艾伯想到這些缺點,決定拒絕他們。「很抱歉,兩位,我不能答應你們。這漁網是我自己做的,你們也可以動手做。至少你們已經知道這東西的確有用了!」

    儘管查理親眼看到使用漁網的效果,他還是沒有把握自己能做到。
    他對艾伯說,「我怎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我以前又沒做過這種東西,而且,我一肚子餓,就沒法子把事情做好。一想到就緊張得發抖,我很可能在漁網完成之前,就已經餓死了!」

    此時貝克提出另一項建議。「好吧!小氣鬼,所以你是不肯幫我們囉!我了解了。這樣如何,在我們製作漁網的這段期間,把你的存糧借給我們吃,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在工作的時候餓死,之後,我們可以拿多捕到的魚還給你。」

    雖然這個構想要比出借漁網更吸引艾伯,他的心中還是充滿疑慮。「可是,要我先借魚給你們吃,誰知道你們會不會乾脆休息一天,躺在海灘上曬太陽!就算你們自己動手製作漁網,也不保證一定管用。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你們都沒有辦法把魚還給我,害我平白失去存糧!你們得想出更好的辦法。」

    查理和貝克不得不同意這項說法。他們知道這樣的要求對艾伯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是,可以多捕一條魚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沒多久,他們便想出一個誘使艾伯答應冒險的方法。

    他們精打細算、努力想著,最後,一個財務概念就此誕生!
    貝克走向艾伯、對他說,「讓我們談筆生意:你借我們一條魚,我們還你兩條。這是百分之百的利潤。在這樣的荒島上,哪裡找得到如此豐厚的報酬呢?」

    艾伯被說動了,「現在我有興趣了!」他真心誠意地說。
    艾伯在內心盤算著,「假如借他們兩條魚,我就能拿回四條。我什麼都不做,就平白多兩條魚。我將成為魚界大亨!」

    或許會有人覺得艾伯過分了點。如果在好萊塢電影裡,他現在可能正玩弄著那油光的鬍子。他靠壓榨別人的勞力來賺錢,踩在別人的肩膀上致富!
    不過,這樣的想法站不住腳。就算艾伯一心只想著賺進大批大批的魚,但他的「貪婪」─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卻為他帶來了原本不可能獲得的利潤。
    我倒要提醒讀者,艾伯不一定要答應借魚。他還有其他選擇,包括以下四種做法:

    1.他只要把多餘的魚好好存放,以備不時之需。這是最安全的做法。此舉保證他不會有任何損失,不過,他的存糧當然也不會增加。
    2.他可以好好享用存糧,日日飽餐。
    3.他可以開一家漁網租借公司。他估算,只要兩天只吃存糧,就能再做出兩把撈網。

    然後,他可以把這兩把撈網租借給貝克和查理,每日收取半條魚的費用。兩人每天各付半條魚給艾伯,他不用親自抓魚,也可以獲得溫飽。這樣就能提早退休囉!

    另一方面,貝克和查理拿著借來的新漁網,每天可以抓到兩條魚。扣除每日半條魚的租金後,還能留下一條半的魚,比不用漁網時多出了百分之五十。堪稱雙贏。

    這麼做雖然很吸引人,但艾伯發現這個邏輯有漏洞。貝克和查理可能只租兩天,然後就趁有存糧時自行製作漁網。如此一來,他只賺進了兩條魚⋯⋯風險不小!

    4.他可以借兩條魚給貝克和查理,並索取百分之百的利息。如此一來,如果他們依約定支付全額利息,他就可以拿回四條魚。但還是會有賴帳的風險。
    做決定⋯⋯做決定⋯⋯做決定!

    總而言之,艾伯(和人類社會)有五種處理儲蓄的方式:
    1.繼續存放存糧。
    2.吃掉存糧。
    3.出借存糧。
    4.把存糧拿去投資。
    5.綜合運用以上四種選擇。

    毫無疑問的,艾伯最後會根據他對於風險和報酬的渴望做出決定。不過,不管他怎麼做,都對島上經濟有利,而且也不會造成鄰居的負擔。
    最後,艾伯決定採行借貸方式。

    檢視現實
    由於艾伯有借貸的意願和能力,貝克和查理現在終於有漁網可用。每個人都能使用漁網,這也讓全島的漁獲量從每日三條變為每日六條。經濟規模倍增,前途光明燦爛。

    不過,變化的原因不光是因為這三人對於他們艱苦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滿。他們的飢餓(經濟術語稱為「需求」)可以刺激經濟成長,但還不足以達到目的。

    想要更多是全人類的天性。不管我們已經擁有多少,都還想要更多。也許不是更多東西,但我們絕對會想要更多時間、更多樂趣,以及更多選擇,這些都需要更多資本。艾伯、貝克和查理三人對魚渴望已久,不同的是,現在他們終於能夠提高生產力來滿足需求。

    有了額外的漁獲,這三人每天終於能夠多吃一條魚。可是,經濟不因他們吃的更多而成長。他們能吃更多是因為經濟成長。這是個簡單的概念,但近代經濟學家卻扭曲這個簡單概念,著實令人咋舌。

    經濟學家多半認為,只要給人們更多錢花用,需求就會增加。可是,這麼做改變的不是實質需求,而是人們在已經生產的物品上所花費的額度。唯有增加供給,人們才能真正獲得更多需要的東西。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艾伯似乎在利用他的優勢來壓榨窮鄰居。的確,他不用工作就能獲利,但並不表示他不勞而獲。艾伯獲利是他甘冒風險的代價。更何況,他的獲利能力並未阻礙同伴進步。

    由於艾伯想要運用儲蓄來賺取利潤,貝克和查理因此有機會在不餓肚子的情況下製作漁網。如果他們成功,則他們不用忍受飢餓,就能改善經濟前景。剩餘的漁獲都可以成為額外收入⋯⋯更貼切的說,魚油。屆時,他們將擁有額外資本。如果他們失敗,就無法償還貸款,艾伯只能苦吞損失。

    基本上,只有借方獲利,貸方才能獲利。
    當然,也有人否認這是雙贏局面。萬一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突然致富、心生忌妒,而強行要求分一杯羹呢?

    請設想以下不同情況:
    貝克苦惱地說,「你看那傢伙穿著華麗的棕櫚葉燕尾服作威作福,而我們每天還是得和那些滑溜溜的魚苦戰。那傢伙難道不知行善嗎?他就不能送我們一、兩條魚,讓我們偶爾休息一下嗎?他已經有成堆的魚了,就算少了一條,他也不會發現。」

    查理附和道,「分享你的財富,老大!」

    或是另外一種情況:
    假設艾伯對於自己比其他人富有心生罪惡,禁不起抗議而送魚給他們吃,完全不求回報。那麼,貝克和查理會如何處置這天上掉下來的魚呢?

    如果完全不用償還,他們很可能會利用這份禮物來增加休閒時間。雖然休閒無罪(事實上,這是多數人類活動的目的),但貝克和查理去度假,島上的漁獲量一條也不會增加。因此,儘管慈善的做法聽起來比較高尚,也會讓艾伯更受歡迎,但卻無法像借貸生意一樣帶動經濟成長。

    歸根究柢,凡是能導致抓到更多魚(產量)的事情,都對全島有利。漁獲越多,每個人就可以吃得更多,也就有餘裕做點捕魚以外的事情。或者,也許什麼都不做。

    檢視現實
    有些人不免納悶,如果艾伯是個貪得無饜的人,只會利用他的新財富讓自己變得更富有,會是什麼情況。

    這真的是件危險的事情嗎?如果讓他存糧增加的唯一方法(自己不付出勞力),是提供給其他人使用,那麼,他有什麼理由死守所有儲蓄呢?

    若不這麼做,他的財富只會持平,或者因為自己用掉而不斷縮水!私有資本主義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強迫那些原本只為私利而努力的人,盡力提升他人的生活水準。

    借鏡
    財富多為相對的概念。在生產量不大的原始社會中,即便是首富,其物質生活也遠比不上工業化經濟中的窮人。中古世紀時期,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國王,也無福享受今日人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便利設施,例如中央空調、沖水馬桶,以及冬天的新鮮蔬菜。儘管貝克和查理想像一天吃兩條魚已經是最大的奢侈,但以我們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吸引人。

    可是,有些人覺得財富還分等級,是很不公平的事情。他們之所以感到不平,主要是因為他們堅信,富人致富是由於搶奪他人財富,並且因此創造出窮人。在現代經濟學中,甚至有人把這種想法稱為「勞動價值論」。該理論主張,利潤之所以能被創造出來,是因為給付勞工的薪資遠低於他們的價值。以這種觀點來看,不管是艾伯還是大型集團,企業家的唯一致富之道,就是讓他人貧窮。

    這種想法完全是道德上的矯揉造作,根本與事實不符。富人之所以致富,是因為為別人提供價值(至少一開始是如此)。如果他獲利,也是因為他提供的服務對別人有價值。

    如果艾伯是個惡霸,只想每天從鄰居手中奪取一半的漁獲,那麼,我們的確可以說,他的相對財富是從壓榨那些相對貧窮的人而獲得。不過,強迫別人去做不符合他們利益的事情,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提高全島的生產力。他奪走別人的漁獲,整座島嶼的產量依舊和以前相同。而且,整體產量說不定還會下降,因為當被壓迫者發現勞力成果被人奪走,就會少努力一點。

    歷史上充滿許許多多這類高壓脅迫的事例,像是奴隸制度、農奴制度和農民身分等等。雖然勞工在自身利益被剝奪時也會為掌權者工作,但如果能因付出勞力而受惠,則更會努力工作。

    只可惜,在全球歷史當中,很少出現全面性經濟自由的例子。不過,若准許人們創造自身利益,生產力就會迅速增加。

    信用的運用,是經濟自由造福每個人的最佳範例。只要借款者和貸款者能自行談定條件,整體結果就會很成功。

以上故事只是這本書的前面章節而已, 接續的幾個章節說明了這個荒島後來透過專業分工讓生產效率再提高, 並讓所有人都受益, 而最後幾章則是說明政府介入之後的經濟發展與衰退. 有興趣的人可找二手書來看看 

哈德威喜歡這段簡單的故事, 它使用有趣的方式說明人類為什麼會不斷地進步. 雖然瞭解這個故事不會直接對個人投資有幫助, 但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去思考國家, 政府, 社會, 企業, 個人…等不同面向的行為與後續可能的發展或衍生問題. 以下是哈德威的幾個心得:

    “想要更多" 是人類的天性, 大部份的人會想辦法讓私利最大化. 巴菲特股東信常常強調明天會更好, 應該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
    經濟成長不是因為吃更多魚(消費更多). 能吃更多魚是因為經濟成長. 而經濟能成長, 則是因為捕魚的生產力提高 (產業升級, 生產效率提高).
    人類求得穩定的溫飽之後, 才有餘力發展更深的文化, 經濟才更多元化地成長. (專業分工, 消費升級)
    銀行借貸是社會創新的主要資本來源, 也是帶動經濟成長的基礎. (銀行很重要, 但也很邪惡.)
    大部份的富人有錢是因為甘冒風險(餓肚子製作漁網, 並冒著失敗的風險), 而不是靠著壓搾窮人. 且富人也沒有阻礙別人進步 (其他人也可以製作漁網工具).
    行善捐錢的確可幫助窮人, 但對經濟成長沒有幫助. (經濟成長來自生產效率提高. 所以錢這個資源應該配置到有效率的地方, 社會才會成長. 例如蓋了一些蚊子館, 其實是把錢用在錯的地方.)
    創業的本質是解決問題.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 Paul Graham.

哈德威先生認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有能力接納不同環境不同思維的各類人才. 有人追求夢想創業, 有人追求穩定生活, 雖然每人的能力與個性不同, 但大家都是希望未來社會變得更好. “投資股票" 其實就是相信未來會更好, 所以把現在可以花的錢拿去投資未來的現金流, 這就像是編織屬於自己的漁網

https://4freeway.wordpress.com/2017/04/16/一個荒島捕魚的創業故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