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越来越难了? 90后三十而立倒计时

崭新的2020年即将到来。这一年,第一批90后将陆续迈入30岁人生“关口”。所谓三十而立,在中国人心中,30岁是个很重要的年龄分界线。然而,有一种声音却认为,三十而立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作为当代中国具有观察样本价值的一代人,90后们的三十而立与他们的祖辈、父辈相比,有哪些不同?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今天,让我们谈谈年轻一代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越来越难了?

  如今,避谈年龄再也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身边的90后也越来越怕别人问到自己的年龄,甚至陌生小朋友的一句“阿姨好”“叔叔好”(而非“姐姐好”“哥哥好”)都会给一个90后的内心造成“一万点伤害”。

  几天前,“第一批90后马上就要30岁了”的话题更是冲上了微博热搜,6.4亿的阅读量和15万的评论数足以说明90后对年龄话题的敏感程度,正如网友月清说在话题下的留言:“全社会都在提醒,我们要步入30岁了。”这条留言引发广泛共鸣,获得5500余个点赞。

  “马上30岁了,没车没房没女友。”“感觉过了25岁以后,时间嗒嗒地溜走,才终于读懂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每年年末都要炒一遍年龄话题,能不能不要再制造焦虑了!”……这些留言或调侃自己、或感慨时光易逝、或绝地反击,虽然每个人观点各不相同,到底是不是制造焦虑也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年轻人的三十而立?

  在传统中国社会,30岁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论语·为政》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长久以来,人们都将三十而立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虽然也有人指出,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社会都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觉和人格独立的意识。但无论哪种解释,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却越来越多地听到一种声音:当代人的三十而立,越来越难实现了。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就已经……”相信这是大多数90后并不陌生的句式。祖辈、父辈们对90后的教导往往是“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这传达着一种标准,关于工作、置业、结婚、生育……如果以祖辈、父辈的人生节奏为标准来看的话,许多90后在即将步入30岁这个门槛时,都很难交出一份完满的答卷。90后之所以对即将到来的30岁感到焦虑和恐惧,并不是数字本身带来的,而是这个数字背后那些被人们赋予的“质”的东西,即其背后的社会要求。

  “在传统的标准体系下,自我、亲人、社会对一个人的期许是三十而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承认与否,30岁都将成为检验我们奋斗成果的一道坎。”研究生毕业后独自一人在上海打拼的90后刘然对记者说,“可现实却是,交际圈狭小,至今单身,甚至许多人还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在现实生活中,张然的情况不是个例,当人们还在聚焦“中年危机”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90后面临着“青年危机”了。

  “青年危机”(Quarter-life Crisis,有人将其直译为“四分之一人生危机”,英文缩写QLC)是由亚历山大·罗宾斯和艾比·维尔纳首次提出的概念,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在人生四分之一的节点并不那么开心时,便开始通过科学研究来统计同龄人是否有相同的处境。她们采访了上百人,发现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在挣扎并寻求出路,但都没有将其归结为“遭遇危机”。2001年,她们合写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你二十几岁时独特的人生挑战》面世并成为畅销书,“青年危机”成为描述成年人早期困境的专有名词。

  怎样才是遭遇了青年危机?亚历山大·罗宾斯和艾比·维尔纳指出,当人生的现阶段总是被一些困难、压力、负面情绪占据时,就可以说你已经感受到青年危机了。

  比如围绕“修身”的种种:很久没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记忆力好像已经开始衰退;体力开始不支;发量越来越少……

  围绕“成家”的种种:又收到请帖了;又有人生小孩了;一直待在我身边的这个人似乎已经不是最适合我的人了……

  围绕“立业”的种种: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之间犹豫;在要工作还是要生活上踟蹰;在租房还是买房问题上倍感压力……

  这些细节看似分散,却是如今大多数90后的日常,而且任何一个小点带来的否定常常是全面性的。一开始只是一些小情绪,积累久了就变成这样一个宏大问题:对于现状,我真的满意吗?

  从正视危机开始

  面对三十而立带来的压力与焦虑,永远充满创造力的90后可不会束手就擒。互联网热词“奶奶青年”(grandmillennials,指老人的灵魂被困在20至30岁的年轻人的身体里)就是他们在经历了90后初老、秃头、看牙破产等一拨又一拨带着“深深恶意”的热搜后,创造出的对抗年龄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奶奶青年”呢?“俗话说得好,奶奶青年有三宝:棉袄、追剧和泡脚。”早已过了要风度不要温度年纪的90后,再也不用父母提醒,只要一降温,他们一定是最早穿上秋裤的人。不仅是穿着打扮,就连生活习惯也要紧追老年人:下班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而是快速回家,进行每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神秘仪式”——泡脚。“呐,你看,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那脚边的艾叶、中药包和泡脚桶。”除此以外,趁着周末休息没事倒腾一些花花草草,更成了岁月静好的“标配”。

  当然,这只是网友好玩的调侃,即使是“奶奶青年”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无论怎样逃避,只要现状一天不改变,危机感就不会真正消失。

  有专家指出,理清头绪首先要从正视危机开始。正如《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所说的,青少年危机、青年危机、中年危机、老年或临终者危机在时间结构上都是类似的,承认人生各个“转变”的节点都可能爆发危机感,才是度过危机的开始。

  其次,青年人应该认识到危机其实是在刺激人做决定,是重新审视,也是自我突破,危机的背后其实是发展的转机。自我审视比照的对象不能太大,找到相邻的参照系十分重要。自我突破还要有勇气舍弃生活现阶段所维系的表面平和,试验——失败——试验的反复探索是度过危机的必经之路,这意味着要敢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误和犯错。正如王小波在小说《三十而立》中说的:“三十岁之前有很长的路,因为我们老是在展望,到了三十岁我们就在路上了,我们该埋头赶路了!”(记者 雷册渊)

文章来自于解放日报, link: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2/30/c_1125403456.htm
Image may contain: text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Back to Top